新闻资讯

东营日报头版、三版两次报道科学院工作

发布时间:2016-05-03浏览次数:598

         

 

 

       4月28日,东营日报头版和三版以《科技:事业实业总相宜(上)》为题报道我单位工作,5月5日,东营日报三版再次以《科技:事业实业总相宜(下)》为题进一步报道,现将全文抓发如下。

科技:事业实业总相宜(上)

(东营日报记者 刘冬辉)

原文链接:http://szb.dongyingnews.cn:8018/shtml/dyrb/20160428/498389.shtml

    编者按 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是当今创新创业要抵达成功的基础性课题,因而科技既是事业,也是实业。事业是花,实业是果。花开方能结果,而只有结果科技之树才能常发常青。两者如何互动互新,今拟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视角一探,分上、下两篇阐述。

  
  从“创造太阳”的标志性建筑物往西看去,一座不起眼的办公楼掩映在树木之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科学院)位于该楼北区,从2009年4月成立至今,七年的时间,这里正在创造着“产学研”领域的“太阳”。
  成立后的科学院着重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建研究机构,目前我市与科学院共建研究机构的企业达到16家,相关企业在科学院工作的研究人员280余人,到2015年专利和著作权申请量达到62件,近3年有43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其中,2015年年产值超过28亿元,同时,企业为科学院成果转化提供了中试、放大试验等工程化支持,显著提升了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管用的模式:
  
  “研”为支撑,串起“产”与“学”
  “2009年,为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校区办学结构调整和国家黄蓝战略批复实施的需要,学校成立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院副院长燕振功介绍,这种背景下成立的科学院具有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具体来说,科学院一方面要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提升学校服务石油石化行业的能力;同时要开辟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技术等研究领域,为学校新兴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着重推进学校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
  众所周知,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三者之中,科学研究显然是基础,没有成果,产学研结合则失之于实。“科学院研究人员是学校教师、招聘人员与企业研发机构工作人员的组合,人才体制灵活,且人才层次高,高级职称人员近40人。”燕振功说,经过七年的探索和积累,科学院至今已形成油田污水处理及废弃物治理、数字化油田等多个优势学科方向。
  通过科研创新这一内核的发力,科研人员得到了价值体现,进一步反哺了教学研究,而企业借此机会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有效带动了产学研三者的结合。
  
  灵活的平台:
  
  组合自由,攻关能力强
  2015年12月,我市印发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推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检测评价中心开展国家级认证工作,促进全市研发创新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此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14年6月批准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院检测评价中心。该中心360个检测实验项目的人员、设备全部到位,全面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今年6月份取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
  “中心的建立显然也会为产学研提供重要的载体。”中心成立后,设备避免了重复购置,且提高了利用率,标准化建设也提升了东营检测评价中心的水平,使得信息、资源、人才等得到共享利用。
  根据实际研究需要,科学院建设起不同层次的平台与机构。省部级有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等6个研究机构;中外合作研究机构为“中加环境污染治理合作研究中心”;校级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部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检测评价中心。同时科学院本身还下设勘探开发研究分院等6个研究实体。
  “这些机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燕振功说,各类人才可跨学科、跨单位,快速有效地将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人员聚集成团队,针对紧急的、突发的、重大的科研任务进行攻关。灵活的协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硕果———科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等350余项科技攻关任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发表各类科技论等数目更是连年递增。
  
  密切的协作:参与度高,服务大发展
  除产学研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外,科学院积极参与到我市重大课题攻关中,频频出招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今年年初开始参与城市水系保护的工作。环保法对水系达标的要求一年比一年严格,要达到要求,需要投入的科研力量也势必会增强。”科学院博士蔺爱国告诉记者,仅他个人参与的区域环境发展问题实践就涵盖了水、油、气等多个方面,可以说让自己的所学所研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又如,2015年1月,科学院举行了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这是科学院与东营福斯特石油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及其科研团队,并获批建设的省内首个高校院士工作站。工作站建设以科学技术研究院为支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项目为纽带。这既是院士工作站运行机制的创新,也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参与“十三五”规划起草,举办多方学术论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的信心沟通与合作……近年来,科学院紧跟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不断拓宽服务区域发展的合作方式和领域。
  高地之上,无限风光。科学院以点带面,聚沙成塔,让科技之光辐射得更远更亮。

 

科技:事业实业总相宜(下)

(东营日报记者 刘冬辉)

原文链接:http://szb.dongyingnews.cn:8018/shtml/dyrb/20160505/499398.shtml

    “2016年的工作重点是推动‘东营市黄河口创新创业广场’的建设。”4月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科学院)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创新创业广场的建设是应我市鲜明的政策激励而作出的决定。
  我市于去年印发《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要“鼓励新型研发组织建设”,尤其是“重点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并从构建支撑创新创业的孵化体系、支撑技术资本融合的成果转化体系、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贯彻意见的实施,加快东营市创新创业工作快速前进,科学院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东营市黄河口创新创业广场”(以下简称广场)建设规划。
  科技能够将事业与实业充分融合在一起,广场既然直指双创,就必然是科技事业与实业的施展平台。那么这个平台建立在怎样的综合基础上,又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的建设思路?
  
  科技事业长驱直入
  
  由高校主导建设全市性的创新创业广场有先天的优势,最显著的是浓厚的科研氛围。
  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行业影响力,科学院始终在推进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经过多年的发展,科学院目前已在数字化油田技术等方面形成六个优势研究方向。相关出版物、论文、项目等均结出行业研究硕果。一批与我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研究层次达到国际水平。新能源、低碳技术、新材料等新兴学科发展上的人才集聚效果开始显现,去年科学院引进师资博士后1名,博士后出站1人,进站开题2人,企业人事代理人员14人。科学院一年一度组织举办的科技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为浓厚东营校区学术和科技文化氛围努力。
  事业之成在天时地利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除了要能够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外,还需有激发社会活力的环境和氛围。我市作为首批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在国家新一轮以创新为龙头的改革中有责任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全国的样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资源优势,打造东营市创新创业广场,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并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对深化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实业风生水起
  
  过去一段时期,科学院坚持以“服务黄蓝战略,助力油田发展”为己任,以适应外部的需求为目标实现了外延式发展。为适应国家资源开发战略的调整,国际国内石油发展新常态,科学院进一步做好实业,以开放发展应对挑战。
  在对待实业的问题上,科学院绝不端着“养在深闺人不知”的架子,而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如2015年组织与中海油渤海石油局等多个油田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推介会达20余场次,加强了科研项目合作。依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部研究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克拉玛依园区的发展平台,面向西部,走共同发展的道路。目前在前期完成新疆克拉玛依、库尔勒地区的战略布局的基础上,为相关企业牵线搭桥,入驻园区做好服务。
  低油价下形势严峻,但科学院的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相关企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合同66项,合同额度约为2000万元,到位横向科研经费约2400万元;获批纵向科研经费64万元。为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而建设的各类平台得到了企业与政府的认可,初步实现科研信息情报、实验资源、人才智力的共享。成功进行多个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和放大实验支撑。分别在天津瑞德赛恩有限公司、山东科创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山东拓普石油装备有限公司等共建研究机构依托企业实现延迟焦化装置、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变频油管电加热装置等成果的顺利转化。
  
  融合发展力占鳌头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了解每位双创进入者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流。”工作人员称,只有弄清楚其本身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目前,院内吸纳了几种不同情况的双创人员。他们之中有的科研功底强但创业经验欠缺,有的创业经验丰富但科研底子弱,进入广场后,将循着不同的功能区进行发展。
  融合发展更有生机。事业与实业放在一块儿做,就打通了创新创业的“任督二脉”。工作人员讲解道,在前期已经具有实质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广场又进一步分为创新功能区和创业功能区两大功能区,两区又包括了研究机构集聚功能区、公共实验检测功能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功能区、人才培养功能区与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区等小功能区,助推创新人才从进入——— 分流——— 培育———创业———孵化的全过程,实现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分流、创新培育、创业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各个功能。两个功能区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推进创新创业。预计该广场五年内培育创新创业人次将达到万人规模,孵化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200家以上,将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平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创新引领未来,创业成就梦想”。科学院内外,产学研正在深度发展,科技事业与实业得相宜。